作爲一個小編,少不了接觸前沿敘事和技術。
比如 Vitalik 的技術博客,經常不定期提出一些嚴肅且硬核的技術觀點,也是各家媒體爭相快速報道的素材。
不過,能否接觸到是一回事,能否看懂則是另一回事。
前兩天,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——要把以太坊的核心部件 EVM(以太坊虛擬機)替換成一個叫 RISC-V 的東西。
英文區加密推特已經有很多關於這件事的討論,但中文區似乎並不太關注這麼硬核難懂的技術。
反正,ETH 的價格硬不起來是不爭的事實,搞技術救不了“E衛兵”已經成爲大家默契的共識。
但秉着好奇和試圖拯救手上已經被埋的 ETH 的心態,小編還是認真看了看 Vitalik 提出的這個 RISC-V,並試圖用大白話給大家講明白,它的變化和可能的影響。
畢竟,萬一你還對 ETH 相關的事情感興趣呢。
先來點背景知識。
首先,以太坊(Ethereum)是一個區塊鏈平台,類似於一個去中心化的“超級電腦”。它可以運行智能合約(smart contracts),也就是一些自動執行的程序,比如用這些程序來做 DeFi 應用或NFT交易等。
關鍵在於,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是運行在一個叫EVM(Ethereum Virtual Machine,以太坊虛擬機)的東西上。
EVM就像一個翻譯官,把開發者寫的代碼(比如用Solidity語言寫的智能合約)翻譯成以太坊能執行的指令(bytecode)。
想法很好,之前也一直是這麼運行的。
但EVM有一個問題:它是一個定制的系統,和主流計算機語言不太兼容,導致運行效率不高,尤其是在處理復雜任務時容易出現瓶頸。
那這關 RISC-V 什麼事?
RISC-V(讀作“risk-five”)是一種開源的計算機指令集(instruction set),有點像計算機的“語言標準”。
它是從2010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發出來的,現在已經被廣泛用在手機、筆記本電腦、傳感器等設備的芯片上。和傳統的 Intel 或 ARM 芯片(它們用的是私有的指令集)不同,RISC-V是完全開源的,任何人都可以用它來設計芯片,相當於硬件界的“Linux”。
(圖片來源:CSDN)
你可能好奇,這種用在硬件芯片上的指令集,關以太坊什麼事? Vitalik 爲什麼看上了 RISC-V 呢?
簡單來說,因爲 RISC-V 能解決 EVM 的很多毛病。咱們剛才說了,EVM 是個“翻譯官”,但它用的“方言”太老了,和主流計算機語言不兼容,每次運行智能合約都要費勁地翻譯,效率低得讓人頭疼。
RISC-V 就不一樣,它是現代化的“通用語言”,已經被很多設備用上了,相關的工具和技術都很成熟。如果以太坊能直接用 RISC-V 寫智能合約,就不用再翻譯來翻譯去,效率能高一大截。
具體來說,RISC-V 能用在以太坊的“執行層”上。
啥叫執行層?就是以太坊運行智能合約的那部分“核心引擎”。 Vitalik 的想法是,把 EVM 這個老引擎換成 RISC-V 這個新引擎,讓智能合約直接用 RISC-V 運行。
他在 2025年4月20日的博客裏提到,這種替換能讓以太坊的執行效率提升100倍。
而且,RISC-V 還能更好地支持ZK(零知識證明),特別適合用來擴展以太坊的容量(比如用在 zk-Rollups 這種方案上)。
不過,現在這個想法還只是個“提案”,剛提出沒幾天。
社區才剛開始討論。有人覺得挺好,有人覺得風險大,可能會讓系統更復雜。
Vitalik 自己也說了,這是個長期計劃,可能得幾年才能真的落地。現在以太坊還在忙別的升級(比如5月7日的 Pectra 升級,主要優化 layer-2 和用戶體驗),所以 RISC-V 這個事還早着呢,短期內不會有大動作。
魯迅先生曾經說過,學醫救不了中國人。因爲精神麻了,物理拯救沒有意義。
以太坊或許也面臨着這種處境。
從技術角度入手,去解決物理上的性能問題,這個思路可行嗎?如果真的換了 RISC-V,對以太坊會有啥影響?
畢竟,以太坊現在是個價值4000億美元的大生態(ETH 市值大概1890億美元,加上鎖定的資產價值),動這麼大的手術,得小心翼翼。
先說說換了 RISC-V 可能帶來的好處。最大的變化,就是以太坊會變得更快。現在以太坊有時候忙起來特別卡,尤其是高峯期,比如以前 NFT 熱的時候,大家搶着買小頭像,交易卡頓加上 gas 費飆升,貴族鏈實錘。
更長遠來看,換了 RISC-V 還能讓以太坊更有競爭力。 Solana 等 L1,首要特徵就是跑得特別快,已經搶了不少用戶。
以太坊如果能用上 RISC-V,跟主流技術接軌,開發者會更容易開發新應用(DApps),以太坊就能吸引更多人來用。
從 Vitalik 的視角出發,他的目標或許是讓以太坊不只是現在能用,而是未來幾十年都能跑在前面。
不過,換 RISC-V 也不是完全沒問題,風險其實也不小。
有些老的智能合約可能用不了 RISC-V,得想辦法兼容。還有人擔心,RISC-V 雖然快,但不一定完全適合以太坊的需求,可能會讓系統更復雜,甚至影響現在的一些擴展方案(比如 Rollups)。
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開發者得重新學東西。現在的開發者都習慣了用 EVM 開發智能合約,換成 RISC-V 後,他們得學新的工具和方法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麻煩,不太願意改。
社區裏對這個提議的看法也挺分裂的。支持的人覺得這是以太坊面向未來的重要一步,能讓它跑得更快、更省錢。反對的人覺得風險太大,可能會讓系統更復雜,還不如先把現在的 EVM 優化好。
如果手持 ETH 被迫成爲 E 衛兵,那當然是希望 Vitalik 的想法能讓以太坊變得更好,順便拉一把 ETH。
但說實話,技術升級能不能救 ETH 的價格,還真不好說。
畢竟,市場有時候不看技術,只看情緒。
不過,這個 RISC-V 的想法確實挺有意思,說明以太坊還在努力往前走。如果你也對 ETH 感興趣,不妨多關注這件事,說不定未來真能有點驚喜。
Поділіться
作爲一個小編,少不了接觸前沿敘事和技術。
比如 Vitalik 的技術博客,經常不定期提出一些嚴肅且硬核的技術觀點,也是各家媒體爭相快速報道的素材。
不過,能否接觸到是一回事,能否看懂則是另一回事。
前兩天,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——要把以太坊的核心部件 EVM(以太坊虛擬機)替換成一個叫 RISC-V 的東西。
英文區加密推特已經有很多關於這件事的討論,但中文區似乎並不太關注這麼硬核難懂的技術。
反正,ETH 的價格硬不起來是不爭的事實,搞技術救不了“E衛兵”已經成爲大家默契的共識。
但秉着好奇和試圖拯救手上已經被埋的 ETH 的心態,小編還是認真看了看 Vitalik 提出的這個 RISC-V,並試圖用大白話給大家講明白,它的變化和可能的影響。
畢竟,萬一你還對 ETH 相關的事情感興趣呢。
先來點背景知識。
首先,以太坊(Ethereum)是一個區塊鏈平台,類似於一個去中心化的“超級電腦”。它可以運行智能合約(smart contracts),也就是一些自動執行的程序,比如用這些程序來做 DeFi 應用或NFT交易等。
關鍵在於,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是運行在一個叫EVM(Ethereum Virtual Machine,以太坊虛擬機)的東西上。
EVM就像一個翻譯官,把開發者寫的代碼(比如用Solidity語言寫的智能合約)翻譯成以太坊能執行的指令(bytecode)。
想法很好,之前也一直是這麼運行的。
但EVM有一個問題:它是一個定制的系統,和主流計算機語言不太兼容,導致運行效率不高,尤其是在處理復雜任務時容易出現瓶頸。
那這關 RISC-V 什麼事?
RISC-V(讀作“risk-five”)是一種開源的計算機指令集(instruction set),有點像計算機的“語言標準”。
它是從2010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發出來的,現在已經被廣泛用在手機、筆記本電腦、傳感器等設備的芯片上。和傳統的 Intel 或 ARM 芯片(它們用的是私有的指令集)不同,RISC-V是完全開源的,任何人都可以用它來設計芯片,相當於硬件界的“Linux”。
(圖片來源:CSDN)
你可能好奇,這種用在硬件芯片上的指令集,關以太坊什麼事? Vitalik 爲什麼看上了 RISC-V 呢?
簡單來說,因爲 RISC-V 能解決 EVM 的很多毛病。咱們剛才說了,EVM 是個“翻譯官”,但它用的“方言”太老了,和主流計算機語言不兼容,每次運行智能合約都要費勁地翻譯,效率低得讓人頭疼。
RISC-V 就不一樣,它是現代化的“通用語言”,已經被很多設備用上了,相關的工具和技術都很成熟。如果以太坊能直接用 RISC-V 寫智能合約,就不用再翻譯來翻譯去,效率能高一大截。
具體來說,RISC-V 能用在以太坊的“執行層”上。
啥叫執行層?就是以太坊運行智能合約的那部分“核心引擎”。 Vitalik 的想法是,把 EVM 這個老引擎換成 RISC-V 這個新引擎,讓智能合約直接用 RISC-V 運行。
他在 2025年4月20日的博客裏提到,這種替換能讓以太坊的執行效率提升100倍。
而且,RISC-V 還能更好地支持ZK(零知識證明),特別適合用來擴展以太坊的容量(比如用在 zk-Rollups 這種方案上)。
不過,現在這個想法還只是個“提案”,剛提出沒幾天。
社區才剛開始討論。有人覺得挺好,有人覺得風險大,可能會讓系統更復雜。
Vitalik 自己也說了,這是個長期計劃,可能得幾年才能真的落地。現在以太坊還在忙別的升級(比如5月7日的 Pectra 升級,主要優化 layer-2 和用戶體驗),所以 RISC-V 這個事還早着呢,短期內不會有大動作。
魯迅先生曾經說過,學醫救不了中國人。因爲精神麻了,物理拯救沒有意義。
以太坊或許也面臨着這種處境。
從技術角度入手,去解決物理上的性能問題,這個思路可行嗎?如果真的換了 RISC-V,對以太坊會有啥影響?
畢竟,以太坊現在是個價值4000億美元的大生態(ETH 市值大概1890億美元,加上鎖定的資產價值),動這麼大的手術,得小心翼翼。
先說說換了 RISC-V 可能帶來的好處。最大的變化,就是以太坊會變得更快。現在以太坊有時候忙起來特別卡,尤其是高峯期,比如以前 NFT 熱的時候,大家搶着買小頭像,交易卡頓加上 gas 費飆升,貴族鏈實錘。
更長遠來看,換了 RISC-V 還能讓以太坊更有競爭力。 Solana 等 L1,首要特徵就是跑得特別快,已經搶了不少用戶。
以太坊如果能用上 RISC-V,跟主流技術接軌,開發者會更容易開發新應用(DApps),以太坊就能吸引更多人來用。
從 Vitalik 的視角出發,他的目標或許是讓以太坊不只是現在能用,而是未來幾十年都能跑在前面。
不過,換 RISC-V 也不是完全沒問題,風險其實也不小。
有些老的智能合約可能用不了 RISC-V,得想辦法兼容。還有人擔心,RISC-V 雖然快,但不一定完全適合以太坊的需求,可能會讓系統更復雜,甚至影響現在的一些擴展方案(比如 Rollups)。
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開發者得重新學東西。現在的開發者都習慣了用 EVM 開發智能合約,換成 RISC-V 後,他們得學新的工具和方法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麻煩,不太願意改。
社區裏對這個提議的看法也挺分裂的。支持的人覺得這是以太坊面向未來的重要一步,能讓它跑得更快、更省錢。反對的人覺得風險太大,可能會讓系統更復雜,還不如先把現在的 EVM 優化好。
如果手持 ETH 被迫成爲 E 衛兵,那當然是希望 Vitalik 的想法能讓以太坊變得更好,順便拉一把 ETH。
但說實話,技術升級能不能救 ETH 的價格,還真不好說。
畢竟,市場有時候不看技術,只看情緒。
不過,這個 RISC-V 的想法確實挺有意思,說明以太坊還在努力往前走。如果你也對 ETH 感興趣,不妨多關注這件事,說不定未來真能有點驚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