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天內兩條穩定幣加密產業 Layer 1 的問世,震撼了整個加密貨幣和 fintech 產業。
Stripe 「Tempo」從低調運作曝光,Circle 也在財報發佈時正式宣布「Arc」。
表面看來,兩者都是針對支付優化的公鏈。
但底層邏輯完全不同:Stripe 是掌握商戶及開發者分發能力的支付服務商,而 Circle 則是 USDC 的發行方,致力於將穩定幣發展成一套網路基礎設施。
先來回答最直接的問題:為什麼不學 Coinbase(Base)、或像 Robinhood 一樣自建 L2?
如果企業優勢在分發,能讓大量現有用戶和商戶「便捷遷移」到鏈上,那麼 L2 是最合適的方案。
既能繼承以太坊的安全性及工具生態,快速啟動,又能享受排序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。
Base 的崛起並非技術驅動,關鍵在於 Coinbase 的流量入口及應用整合,這一套方法論已被市場驗證。
那 Stripe 和 Circle 為何都選擇討論 L1?
因為「支付鏈」正在成為獨立賽道。
以 Tether 為核心的一批 L1(Stable 跟 Plasma)正推動一個新敘事:穩定幣需要原生、專為支付設計的底層架構——以穩定幣作為手續費、費用可預期、結算速度可達亞秒級——而不是一直作為次要客體寄居於通用公鏈。
這帶給 Circle 明顯壓力:如果競品的美元穩定幣開始綁定自己結算層,USDC 不能永遠扮演「一個代幣」,也必須像「一條鐵軌」一樣成為基礎設施。
進一步觀察,Circle 的動作遠不只是「防守」。
Arc 與 Circle Payments Network(CPN)並進,策略更像是把 Visa 的「網路中的網路」(network of networks) 直接移植到鏈上。
開放、EVM 相容、USDC 原生、專為支付與外匯設計,同時預備資本市場應用場景。
核心在於戰略性讓利:Circle 若將更多前端收益留給發行/分發夥伴,自己只收網路級費率,換來的是更強網路外部性。
這正是卡組織成功關鍵:降低抽成、優先普及、建立信任、擴展終端佈局。
在這個視角下,「Arc vs Stable/Plasma」比「Circle vs Coinbase」更有意義。
如果 Tether 支付鏈把「穩定幣原生 + 低摩擦支付體驗」推成行業標準,Circle 不能只當通往他人鐵軌的橋,必須擁有一條真正可被依賴的軌道。
同時,開放性不是口號:驗證節點分布與門檻、開發者工具公共性、跨鏈與退出的易用性,決定 Arc 是「公共基礎建設」還是品牌專屬通道的包裝。
否則將再次陷入「去中心化—擴容—再中心化」的循環死角。
回到 Stripe,「Tempo」是否適合做 L1,關鍵在於是否「真正開放」。
若 Tempo 是完全公有、門檻最低、EVM 相容、原生互操作,Stripe 能把自己的分發力變成公共網路的冷啟動引擎。
不是形成封閉商戶生態,而是打造一條供所有參與者公平進入的公共大道。
反之,若治理、驗證、橋接都綁定 Stripe 本身,生態將迅速充滿依賴疑慮:今天你是方便的「捷徑」,明天可能成為繞不過的收費節點。
Visa 早已給業界示範:要建立普遍信任,首先要互聯互通,接著品牌才會有價值。
因此,「誰適合做 L1、誰更適合 L2」的判斷,對應各自商業模型。
對 Circle 這類發行方而言,走向網路層本身具備合理性。
USDC 作為手續費、可選隱私、確定性結算、內建 FX,對跨境 B2B、平台型商戶、資本市場工作流程都有吸引力;同時競品帶來的時間壓力也逼使它將「規模」快速轉化成「網路權力」。
而像 Stripe 這樣的 PSP,已掌握終端分發能力,二層架構通常是優解。
少背 L1 治理與安全負擔,多享 L2 組合性與開發者好感;除非 Tempo 從 Day 1 就把「開放性」寫入制度與技術。
坊間常用的結論是:Stripe 負責進攻,Circle 屬於防守。
這樣的簡化雖直觀,但尚不全面。
Stripe 確實可藉由分發優勢壓低冷啟動成本,發號施令就能點燃需求;Circle 的確沒有直接掌握用戶末端,活動分散在多鏈及多夥伴。
但若 Arc + CPN 被視為「Visa 方法論」在鏈上的展現,Circle 其實是用網路戰略重新設計遊戲規則。
將外部環節標準化,核心結算層標準化。
即使前端高額收益讓給發行方、交易所或 PSP,仍能換取更大的網路覆蓋面。
如此 Circle 不需要追逐 Base 的用戶量,而是重塑自己的主導棋局。
真正的系統性風險是以碎片化假裝為技術進步。
若每間大型企業都建造「半開放」支付鏈,最終會回到網路以前的專網時代。
僅能透過轉接器勉強互通,成本高且韌性低。
判斷標準不該只看 TPS,而應聚焦於:是否真正開放;是否容易退出;是否對「非合作夥伴」依舊友善。
能否在不犧牲協議公共資源的前提下達成規模化,才是擺脫「去中心化—擴容—再中心化」死循環的關鍵。
執行層面上,給兩家分別推薦幾項關鍵指標。
Circle 方面:依規劃推出公測網;將「USDC 作為手續費」的商戶接入流程做到無須培訓即可上線;公布透明且外部可參與的驗證節點標準;讓 CPN 明確維持多鏈原則,避免所有流量皆回流至自身鏈路的短視誘因。
Stripe 方面:要麼如 Celo 轉型 L2,要麼將 Tempo 的開放程度推至極致:儘早引入外部驗證者、將客戶端及關鍵模組開源、把鏈級治理與公司組織解除綁定,把「網路中的網路」當作根本原則,而非市場口號。
分發雖能提升速度,但不應以犧牲協議公共資源為代價。
這不是速度與功能之爭,而是「開放協議」與「品牌鐵軌」間的再選擇。
Circle 的路徑是一場披著「防守」外衣的「進攻」;Stripe 若要做 L1,則必須將「開放」作為結構性承諾,否則開發者將傾向選擇更具開放性的方案。
真正重要的不是誰喊出更高的 TPS,而是誰能在維持可組合性的同時,建立跨主體的普遍信任。
這正是能在不犧牲協議開放性的前提下實現規模化的最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