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轉台海戰爭靠 AI 軍武?從 Anduril 創辦人 Luckey 的警告,看台灣對中國防禦戰略

中國已經持續對台灣文攻武嚇,未來假設對台灣發動閃電戰,癱瘓網路並利用飛彈襲擊瓦解台灣防線。同時作為盟軍的美國卻慢半拍、無法及時支援,導致台灣迅速失守。對此,美國防務科技公司 Anduril Industries 創辦人 Palmer Luckey 於 4/26 在 TED 演講上公開示警,並分享如何用 AI 軍武來重建軍事嚇阻力。

中國幾週內就可攻陷台灣,美國軍事支援撐不到八天

Luckey 開場直接警告,假設中國突襲台灣,飛彈癱瘓空軍基地與指揮中心,網路攻擊讓台灣完全無法應變。

美國試圖支援,卻發現自己缺乏足夠武器、載具與應對能力。導致:

美軍艦艇在太平洋被反艦飛彈擊沉

戰機數量不足又被大量擊落

美國精準彈藥庫存更在短短八天內耗盡。

接著台灣不敵重壓,在幾週內失守,全球經濟也隨之崩潰。

台灣晶片斷供,全球經濟大崩

Luckey 指出,台灣是全球高階 AI 晶片的生產中心,掌握超過 90% 的先進半導體製造。

假設台灣晶圓廠遭到中國掌控或摧毀:

手機

電腦

汽車

醫療器材

上述產業將全面癱瘓,經濟損失達數十兆美元,爆發百年來最嚴重的大蕭條。但更可怕的,是全球自由秩序也將被中國威權主義取代。

美國防務產業停滯,科技業轉向錢往中國

Luckey 痛批,美國傳統國防承包商停滯不前,重視股東獲利而非技術創新。矽谷科技業也轉向「錢往中國」,忽略國防安全。結果美軍的武器智能還不如民間科技發達:

特斯拉 (Tesla) 的 AI 比美軍戰機更聰明

Roomba 掃地機器人自主能力比五角大廈武器系統還強

Snapchat 濾鏡的影像辨識,比軍用感測器還先進

圖為掃地機器人 Roomba 與 Snapchat 濾鏡 被臉書開除轉而投入國防,Luckey 用私人資金打造新 AI 國防軍武

Luckey 自從被臉書 (Facebook) 開除後,選擇投入國防並創立 Anduril。

與傳統國防承包商不同,Anduril 以私人資金開發防禦產品,不靠政府預算,能以更快速度、更低成本,研發出各種新穎 AI 武器。例如:

AI 無人機

AI 潛艇

AR 戰鬥頭盔

抗無人機武器系統 Roadrunner,只用 24 個月從設計做到實戰部署

講求用大量 AI 武器恢復嚇阻力

Luckey 強調,美國無法以傳統造船、造坦克的方式追上中國壓倒性的數量優勢。真正需要的,是能快速大量生產、持續升級的 AI 武器系統。而未來的勝負關鍵是:

用 AI 增強現有人力與武器

用 AI 無人系統壓制敵方

用快速製造與優化來對抗敵方數量

Luckey 稱目前中國的造船能力是美國的 232 倍 以 AI 主導,快速、靈活、可持續作戰

Luckey指出,AI 是唯一能破解中國人海戰術的武器。美國應該打造一支「不靠龐大人數、而靠智能與速度」的新型部隊。這樣就不用消耗大量的人力成本,打贏未來戰爭。

而且,AI 能提升作戰判斷準確度、減少誤傷,甚至讓戰爭機率下降。

AI 軍武的道德挑戰:「若美國不做,威權國家會做」

對於「殺人機器」的道德爭議,Luckey 直言:

「不讓 AI 開火」聽起來好聽,但實際上更不負責任

AI 可分辨目標,減少誤擊,例如能辨識學校巴士與敵方坦克

武器 AI 化其實早就存在,像是 Aegis 神盾系統、自動防禦武器等

他強調,如果美國放棄開發 AI 軍武,中國、俄羅斯這類威權國家一定會搶先掌握,到時候世界會更加危險。

台海戰爭模擬,用 AI 無人艦隊全面反擊

Luckey 最後描繪另一種版本的台海戰爭:

當中國飛彈來襲時,駐區 AI 無人機群即刻反擊,攔截敵方飛彈與轟炸機

AI 潛艇、無人戰艦與隱形飛機展開突襲,徹底打亂中國攻勢

AI 戰鬥機甚至能以超越人類反應的速度擊落敵機

地面上的機器人與遠程打擊武器,阻止中國部隊登陸

這樣的局面,才能讓對手真正感受到「無法贏的代價」,恢復和平嚇阻。

用科技守護自由,用創新防止戰爭

Luckey 最後呼籲,台灣與美國必須重新思考戰爭與嚇阻的方式,結合科技創新與傳統盟友力量,才能守護未來世代的自由與繁榮。

(Anduril 崛起之路:VR 夢想家到川普青睞的軍工巨頭,創辦人 Luckey 斥資 10 億鎂造無人機大軍)

這篇文章 翻轉台海戰爭靠 AI 軍武?從 Anduril 創辦人 Luckey 的警告,看台灣對中國防禦戰略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。

查看原文
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,非招攬或要約,也不提供投資、稅務或法律諮詢。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。
  • 讚賞
  • 留言
  • 分享
留言
0/400
暫無留言
交易,隨時隨地
qrCode
掃碼下載 Gate.io APP
社群列表
繁體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