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转台海战争靠 AI 军武?从 Anduril 创办人 Luckey 的警告,看台湾对中国防御战略

中国已经持续对台湾文攻武吓,未来假设对台湾发动闪电战,瘫痪网路并利用飞弹袭击瓦解台湾防线。同时作为盟军的美国却慢半拍、无法及时支援,导致台湾迅速失守。对此,美国防务科技公司 Anduril Industries 创办人 Palmer Luckey 于 4/26 在 TED 演讲上公开示警,并分享如何用 AI 军武来重建军事吓阻力。

中国几周内就可攻陷台湾,美国军事支援撑不到八天

Luckey 开场直接警告,假设中国突袭台湾,飞弹瘫痪空军基地与指挥中心,网路攻击让台湾完全无法应变。

美国试图支援,却发现自己缺乏足够武器、载具与应对能力。导致:

美军舰艇在太平洋被反舰飞弹击沉

战机数量不足又被大量击落

美国精准弹药库存更在短短八天内耗尽。

接着台湾不敌重压,在几周内失守,全球经济也随之崩溃。

台湾晶片断供,全球经济大崩

Luckey 指出,台湾是全球高阶 AI 晶片的生产中心,掌握超过 90% 的先进半导体制造。

假设台湾晶圆厂遭到中国掌控或摧毁:

手机

电脑

汽车

医疗器材

上述产业将全面瘫痪,经济损失达数十兆美元,爆发百年来最严重的大萧条。但更可怕的,是全球自由秩序也将被中国威权主义取代。

美国防务产业停滞,科技业转向钱往中国

Luckey 痛批,美国传统国防承包商停滞不前,重视股东获利而非技术创新。矽谷科技业也转向「钱往中国」,忽略国防安全。结果美军的武器智能还不如民间科技发达:

特斯拉 (Tesla) 的 AI 比美军战机更聪明

Roomba 扫地机器人自主能力比五角大厦武器系统还强

Snapchat 滤镜的影像辨识,比军用感测器还先进

图为扫地机器人 Roomba 与 Snapchat 滤镜 被脸书开除转而投入国防,Luckey 用私人资金打造新 AI 国防军武

Luckey 自从被脸书 (Facebook) 开除后,选择投入国防并创立 Anduril。

与传统国防承包商不同,Anduril 以私人资金开发防御产品,不靠政府预算,能以更快速度、更低成本,研发出各种新颖 AI 武器。例如:

AI 无人机

AI 潜艇

AR 战斗头盔

抗无人机武器系统 Roadrunner,只用 24 个月从设计做到实战部署

讲求用大量 AI 武器恢复吓阻力

Luckey 强调,美国无法以传统造船、造坦克的方式追上中国压倒性的数量优势。真正需要的,是能快速大量生产、持续升级的 AI 武器系统。而未来的胜负关键是:

用 AI 增强现有人力与武器

用 AI 无人系统压制敌方

用快速制造与优化来对抗敌方数量

Luckey 称目前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 232 倍 以 AI 主导,快速、灵活、可持续作战

Luckey指出,AI 是唯一能破解中国人海战术的武器。美国应该打造一支「不靠庞大人数、而靠智能与速度」的新型部队。这样就不用消耗大量的人力成本,打赢未来战争。

而且,AI 能提升作战判断准确度、减少误伤,甚至让战争机率下降。

AI 军武的道德挑战:「若美国不做,威权国家会做」

对于「杀人机器」的道德争议,Luckey 直言:

「不让 AI 开火」听起来好听,但实际上更不负责任

AI 可分辨目标,减少误击,例如能辨识学校巴士与敌方坦克

武器 AI 化其实早就存在,像是 Aegis 神盾系统、自动防御武器等

他强调,如果美国放弃开发 AI 军武,中国、俄罗斯这类威权国家一定会抢先掌握,到时候世界会更加危险。

台海战争模拟,用 AI 无人舰队全面反击

Luckey 最后描绘另一种版本的台海战争:

当中国飞弹来袭时,驻区 AI 无人机群即刻反击,拦截敌方飞弹与轰炸机

AI 潜艇、无人战舰与隐形飞机展开突袭,彻底打乱中国攻势

AI 战斗机甚至能以超越人类反应的速度击落敌机

地面上的机器人与远程打击武器,阻止中国部队登陆

这样的局面,才能让对手真正感受到「无法赢的代价」,恢复和平吓阻。

用科技守护自由,用创新防止战争

Luckey 最后呼吁,台湾与美国必须重新思考战争与吓阻的方式,结合科技创新与传统盟友力量,才能守护未来世代的自由与繁荣。

(Anduril 崛起之路:VR 梦想家到川普青睐的军工巨头,创办人 Luckey 斥资 10 亿镁造无人机大军)

这篇文章 翻转台海战争靠 AI 军武?从 Anduril 创办人 Luckey 的警告,看台湾对中国防御战略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。

查看原文
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,非招揽或要约,也不提供投资、税务或法律咨询。详见声明了解更多风险披露。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分享
评论
0/400
暂无评论
交易,随时随地
qrCode
扫码下载 Gate.io APP
社群列表
简体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